坐在記者對面的王學典,清瘦,儒雅,但一開口,五千年的歷史和四萬里的寰宇就隨著洪亮的山東口音滾滾而來。 楊曉衛 攝王學典雙手一攤:“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些文明之間如何相處?”據王學典的碩士生陳闖專訪後告訴記者,導師王學典給他們上課時,通常都是這樣引人入勝。 楊曉衛 攝
  中新網濟南5月23日電 (記者 楊曉衛)“每次我到曲阜看到孔府匾額‘守先待後,斯文在茲’,心靈都受到強烈震撼:我們這些儒學學子,我們建設入學高等研究院,不正是為了通過全民努力,看到一個‘斯文的中國’嗎?”
  23日在山東濟南閉幕的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料將因在不同信仰背景下成功達成尋求人類共同倫理的共識而載入史冊。作為歷屆尼山論壇主要學術活動的組織者和會務志願服務方,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一直為這場文明盛筵提供默默無聞的支撐。中新網記者23日專訪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學典,有幸聆聽到這位中國著名史學家關於中國人文明素質的看法。
  按照王學典的解釋,所謂“守先待後,斯文在茲”,是說我們這代人,應該把先人的東西保留下來,再等待後人的創造的發展。
  “儒家是以保存先人經典為使命的一群人,而在中國曆史上,老子、莊子都不曾乾過這些事兒。當代人能夠看到的偉大典籍,甚至包括《詩經》和《易經》,都是儒家保留和傳承下來的。把先人的東西保存下來了,斯文才會是在我們這代人這裡。”史學家王學典語調鏗鏘,坐在三尺開外,記者依然感到他思想的強烈衝擊力。
  王學典直言,一個只能見到高樓大廈不看精神建築、缺乏斯文的國家,一定不是一個好的國家。促進中華民族恢復曾經令世人敬仰但現今已經掃地的斯文,重建一個斯文的中國,不僅是儒學高等研究院的使命,也是他內心的一個夢想。
  他說,在中國古代,“斯文”的含義要比當今“文化”的含義廣泛和深刻,它包含了修養、人格、知識文化技能等要素。在古代中國,“文質彬彬”常常被形象地用來表述“斯文”的概念。
  一個沒有知識的人很可怕,但一個只有知識卻沒有教養的人更可怕。現在有些學生儘管學歷很高卻沒有教養,沒有教養就不能保證有人品和人格,這樣的人多了,整個社會就會斯文掃地。
  王學典提到數年前倡導建設曲阜中國文化特區的提議,是希望將這個聖人故里建成中國禮儀之邦的示範區和禮儀中國的示範基地。可是我很惋惜,現在多數人到曲阜,不是為了朝聖,也不是去受教化和受洗禮,而是為了觀光旅游。在當下,大家都感到已經沒有“聖地”這種概念了,連曲阜自身都被世俗社會包圍了。儒學院的工作就是人文教化的一部分,拯救中國文化的而一部分。
  2年前主政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以來,王學典堅持學術立院、項目立院、成果立院的做法,使得這個在孔子故里立足的儒學高等研究院成為許多具有全球重大意義的學術項目基地。據介紹,他們目前正在全力推進《子海》編纂出版,《十三經註疏》的匯校與點校工作,據介紹,這是一種與點校本“廿四史”地位相提並論的《十三經註疏》的權威點校定本。這些重點項目完成之後,將惠及子孫後代,令世人側目。
  正是忙於這些大型項目,整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忙得無暇喘息,王學典在解釋為何能不計成投入歷屆尼山論壇服務時說,文明對話是福澤全人類的功德,我們為人類文明進步做點力所能及的公益工作,完全是份內使命,情之所願。(完)  (原標題:史學家王學典:夢想見到一個“斯文的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e31ieqo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